兒童自然生態展
資訊的批判

資訊的批判

  • 定價:320
  • 優惠價:9530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28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提出許多關於當代社會中權力運作之探討,企圖提供一個關於資訊快速流動如何摧毀外在空間的批判性反思。本書主張:不再有一個「外在」於傳播全球流通的空間存在,同時資訊的批判必須在資訊本身中進行。本書的主要任務在於:在全球資訊社會中,文化、政治與理論等各方面產生了如何的變化,又形構出何種未來景象。本書所提出的洞察力相當新穎,頗值得讀者加以玩味。

  曾於二○○三年來台參與「文化研究國際論壇」的知名學者拉許(Scott Lash)是倫敦大學文化研究中心社會學教授,長期關注資訊文化的產製,本書《資訊的批判》正是這位學者的嘔心瀝血之作,該書處處可見獨到的洞察力,也引發台灣學術界不少討論。

  誠如拉許開宗明義所言,這本書主要討論的問題是:在當代資訊社會中,批判理論是否還合宜?舊有的批判理論為何無法妥切解讀、評判二十一世紀的「網絡社會」(network society)?以及應該用何種方式來理解當代社會?遂成為本書論述的重點。接下來,我們將透過以下五組觀念的討論,藉以勾勒出全書的風貌與重點。

一、傳統批判理論VS資訊批判

  長期以來,傳統批判理論大多被理解為「意識形態批判」,因此,此類的批判理論總是繞著阿多諾、哈伯瑪斯、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打轉。拉許指出,批判理論有兩大傳統:(1)辯證批判(dialectics)是一種普世性對特殊性的批判,就像哈伯瑪斯是以「溝通理性」來對「策略理性」進行批判;(2)質疑批判(aporetics)則是對「普世性–特殊性」關係的批判,正如康德對理性本身的批判。

  然而,拉許表示上述兩者都認同了一種超驗(transcendental)的存在,這種批判向來都是有效的,卻較適合於國家產製型社會而非今日資訊社會。作者主張:我們無須在全球傳播流動之外,去尋找一個批判的支點,資訊批判就是內在於資訊自身。

二、生活的科技形式

  本書作者認為,隨著科技進步與資訊流通,生活形式不但變得平面化、非線性,甚至被架空了(lifted out)了。在科技時代中,意義的線性單位(例如:敘事與論述)被壓縮至縮短的、非延伸性的的意義形式中,這些形式包括了資訊、傳播單位。其次,隨著網路科技的連結,生活的科技形式也向外延展了,正如講電話、電子郵件的交流,促使網絡連結得以聯繫。

  值得一提的是,拉許主張生活的科技形式並不鑲嵌於特定地方:它們越來越不具任何地方的特色,也可以是任何地方或根本不是任何地方;這種無地方性(placelessness)空間,也是一種泛型(generic)空間。百貨公司可位於台北、北京、東京,也可以位於機場或是書店之內,恰為泛型空間的代表。

三、活絡區VS沈寂區

  在生活形式轉化的過程,國家產製型社會逐漸轉型為一種全球的、資訊的文化,拉許闡明了此過程隱含了一種普遍趨勢:社會解體(social disintegration)。的確,後現代蘊含了社會結構的衰退並且被流動的結構所取代;後現代也意味社會結構被資訊與傳播結構取代。基此,拉許提出了一種挑戰馬克思主義者的創見:如今,不是由人們對生產模式的近用權來決定其社會階級,而是由對資訊模式的近用權來決定階級。更確切地說,今日決定階級的關鍵可能在區域(zones)。

  一些流動特別劇烈的地方,就是盧克(Luke)所指的「活絡區」(live zones);在流動較為緩慢的地方,即是「沈寂區」(dead zones);而一個具高度流動密度的地區,被稱之為「馴服區」(tame zones);在密度薄弱的地方,會發現「勇猛區」(wild zones)。

  透過上述區域,本書將全球資訊文化分為四種區域。首先,有所謂的「活絡」且「馴服」區域,這也是「新新中產階級」空間,其中是由布迪厄所謂「資訊的布爾喬亞階級」所構成。其次,「活絡」且「勇猛」區域是由布迪厄所謂「知識份子」所組成,常座落於大學、藝術學校、另類電影院與前衛流行音樂等區域附近。相對而言,還存在兩種「沈寂區」。「沈寂」且「勇猛」區域包含許多受流動驅使而移往市區的人們,像是在全球資訊文化中失去工作機會或無家可歸的人,他們充斥在即將變成「下層階級」的地方。「沈寂」且「馴服」區域則未被資訊與傳播結構所忽略、排除,例如農夫、技術勞工居住的郊區、小城鎮與鄉村。

  拉許進一步說明,例如美國、日本是屬於「活絡區」,沙烏地阿拉伯這類國家則是「沈寂區」。再者,「活絡區」、「沈寂區」也會有所轉變,像台灣、南韓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就是「沈寂區」復活的例子,英國、俄羅斯有些「活絡區」則因為經濟邊緣化而邁向「沈寂區」,這可能導致種族主義、社會解體與光頭幫文化(skinhead culture)。

四、媒介理論

  在資訊時代中、在社會與文化生活都被媒介滲透的時代中,拉許認為需要的是「媒介理論」。在此,「媒介」並非僅是「傳播電子媒介」,而是一種較廣泛範疇,亦即如果電腦、網路傳播等沒有形成優勢地位,那麼這種理論將不具有意義。

  媒介理論必須提問的是:何謂媒介?拉許指出,許多媒介的社會學與批判理論將媒介視為「手段」或「工具」;我們同樣可用「反省」態度來判斷媒介,亦即將媒介視為「目的」。然而,隨著媒介社會崛起,這種「工具VS目的」之二元結構崩解了,資訊與傳播既非工具性也非目的性:它們建立起網路、產生連結,先於工具性與目的性而存在。

五、邁向全球資訊文化:科技文化VS再現文化

  在全球資訊社會中,資訊文化究竟有何轉變?拉許獨到地指出,此轉變為過去的再現文化(representational culture)逐漸轉換成一種科技文化。

  在再現文化中,主體、文化客體、真實客體之間是處於一種二元對立關係,其一為主體(如:讀者)與文化客體(如:報章雜誌)的關係,另一則是文化客體與真實客體(如:社會現況)的關係。相對而言,在科技文化中,主體、客體之間的界線被打破了,正如麥克魯漢曾提出「媒介是人類的延伸」:這不僅意味媒介是人類權力、範圍的延伸,更意味媒介是人類感覺中樞的外在化;麥氏還主張「媒介即是訊息」,也代表科技就是內容。另外,拉許認為再現文化中的人們是在「工作」,就像使用工具來尋求最大化的利益;科技文化中的人們則是在「遊戲」,例如足球迷並非單純的觀眾,而會透過支持行動與球隊「存在於這個世界裡」(in the world)。換言之,此刻主體與其他主體或客體之間並非分化疏遠的,反倒是對話性、互動性地相互聯繫。

  透過上述簡介,相信讀者應能迅速掌握全書的最重要論點:在一個全球資訊社會中,我們必須重視「資訊批判」的新面向,參照史考特(Alasdair Scott)的說法,此批判包含三個面向:內容、符碼與傳播。其中內容是餅的內餡,它們是聲音、影像、文本、敘事、動畫、甚至廣告;符碼是「可操作性」、「功能性」,「符碼讓你可以做事情」;傳播則指涉了內容的傳輸過程。拉許強調,在上述三者中,傳播是一個最重要元素,而在全球資訊秩序中,社會關係正轉型為傳播關係,例如家族成員可以透過MSN保持聯繫;家中有小朋友生日,也可能得到手機當禮物。然而,這種新的社會關係是非線性的、斷裂的,卻也是長久維繫的關係。

韋伯文化編輯 丘忠融 撰

作者簡介

Scott Lash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學士、西北大學社會學碩士、倫敦經濟學院社會學博士。現任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研究興趣在於:資訊社會、全球化與科技文化等相關議題。著作包括:《資訊的批判、《另一個現代性,一種不同的理性觀、《反身性現代化》、《符號與空間經濟學》、《後現代主義社會學》、《組織化資本主義的終結》等。

譯者簡介

許夢芸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
譯有:《文化研究的基礎》、《文化研究智典》、《質性研究法的實踐》(皆由韋伯文化出版)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資訊批判

第一部分 資訊

第二章 生活的科技形式
第三章 活區、死區:邁向全球資訊文化
第四章 解組
第五章 難以駕馭的客體:反身性的後果

第二部分 批判

第六章 媒介理論
第七章 批判與社會性:重訪符號理論
第八章 傳統與差異的限制
第九章 再現的批判:列斐伏爾的空間唯物論
第十章 在時間之後的存有

第三部分 資訊批判

第十一章 解資訊的資訊社會
第十二章 科技現象學
第十三章 非線性權力:麥克魯漢與哈樂葳
第十四章 結論:傳播、符碼與再生產危機
參考書目
索引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7557582
  • 規格:平裝 / 39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