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來自遠方的瓶中信

來自遠方的瓶中信

The Letter in the Bottle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2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生死永隔,一封永遠寄不到逝去孩子手中的信
  漂流到另一個國家,被另一位母親拾起
  一段真實曲折的故事, 一場尋找瓶中信主人的過程在英法轟動展開!

  這是一封來自遠方的瓶中信,承載著母親對兒子的無限思念

  「孩子,請原諒我在你剛離開時,不知道要說些什麼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原諒我不知道如何保護你遠離死亡……要是媽媽把你抱緊一些,也許上帝就不會把你從我身邊帶走…… 」

  二○○二年某個寒冷冬日,一位英國婦女偶然在英國肯特海岸撿到一封以法文寫成的神祕瓶中信,信中還包著一綹頭髮。透過本書作者凱倫的翻譯,才發現信件內容娓娓道出一位母親對孩子的不捨之情。

  信中寫道:「我永遠愛著我的孩子莫理斯……我的生命從他出生後開始。但小莫在一個夏日晚上永遠離開我了,我覺得自己的生命也跟著走到了盡頭……孩子,請原諒我在你剛離開時,不知道要說些什麼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原諒我不知道如何保護你遠離死亡……要是媽媽把你抱緊一些,上帝就不會把你從我身邊帶走。這十三年來你帶給我的快樂……我會好好記著……我知道我們最終會再相見。永別了,我的兒子……願你安息。」

  深受信中文字感動的凱倫,決定追尋信件來源。她透過政府、私家偵探、地方人士的協助,甚至請了法醫分析信紙和墨跡,希望找到線索,但終究沒有結果。

  於是她把這段遭遇與經歷記錄下來,於二○○六年在英國首度出版,感動上萬讀者。二○○九年該書在法國出版後不久,瓶中信作者的兒子看到相關報導,認出了母親的筆跡,告訴母親這件事。這位母親隨後邀請凱倫前往法國見面,跟她分享瓶中信的一切緣由,也了解到母親面對孩子發生不幸時,心中的悲痛感傷。

  二○一○年,凱倫把這一切經歷再做一次完整記載,並加入寫下瓶中信的法國母親的告白,出版了《來自遠方的瓶中信》這本書。如果你也曾有過愛與失去的傷痛,本書將能帶給你最溫暖的慰藉。

  誠如寫下瓶中信的那位母親所言:「瓶中信裝著我的愛與悲傷。我從沒想過有人會發現並閱讀這封信。但如果它能幫助曾經歷經過同樣悲劇的父母,能喚起人們對生命脆弱和珍貴的回憶,我就已得到補償。

作者簡介

凱倫.李布萊希(Karen Liebreich)

  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她曾經擔任法國駐倫敦研究機構的文化輔導員,以及英國BBC電視台紀錄片製作人。第一本著作為二○○四年出版的《Fallen Order: Intrigue, Heresy and Scandal in the Rome of Galileo and Caravaggio》。

譯者簡介

夏荷立

  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新聞大傳所碩士。曾任雜誌社採訪編輯、執行編輯與出版社主編,現專職翻譯與英語教學。

  譯有《謀殺村》、《隱字書》、《我的愛情是一捲自製混音帶》、《百萬殺人實驗》等書,也嘗試過食譜的英譯。愛看電影,嗜讀推理小說,聽古典音樂,正在學習聆賞爵士樂。屬於是沙發馬鈴薯一族,平日不是上臉書,就是看電視,是《CSI》、《怪醫豪斯》和《重返犯罪現場》迷。

 

推薦序1

悲傷將有了被分擔的機會∕余秀芷

  將再也無法說出口的心情放在瓶子裡隨波流去,如同把心中放不下的思緒託付於大海,一位傷心母親的一封信,衍生出一連串追尋解答的過程。

  原以為《來自遠方的瓶中信》是個浪漫且精彩的愛情故事,相信任何人在海邊撿到瓶中信,都有這樣的期待,但在翻閱了本書的同時,卻從期待變成好奇,好奇中也摻雜著些許無耐,只因為這個瓶中信不僅存在著浪漫,更多是關於一個母親內心最深的哀痛。

  在作者一連串偵探般的推測與研判過程,承受著證據被推翻與更多可能性的線索出現,我承認在讀這本書的中途,我有過灰心與不耐煩的情緒,並且思考著,如果凱倫(本書作者)沒有那麼強大的好奇心與耐心,那麼她朋友這無意間拾起的瓶中信,就將只是一紙放置於垃圾桶的謎題。

  能勾起好奇的關鍵,應該是對於這封信的共鳴與同理吧!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段無法碰觸的記憶,那些遺憾與傳遞不出的情感,加上凱倫也同樣身為人母的同理心,讓她決定展開一段尋找悲傷母親的旅程。

  這件事看起來有點瘋狂,為了一封朋友在海灘隨手撿到的瓶中信,並不確定其真實性,也不知它究竟漂流了多少年、寫信的母親是否還存在,僅憑著好奇心不斷地往前探索著,卻也讓這位母親心中的哀傷,多了許多陌生人的陪伴。

  我好奇凱倫的好奇心可以堅持多久,也好奇那位傷心的母親如果還在,內心最不堪、哀傷所寫下的信,被人研究、尋找調查,那她將用什麼樣的心情去面對?

  這是一段尋找哀傷來由的旅程,也是一段在抽絲剝繭中療癒悲傷的旅程,如果有人為理解你的悲傷而來,那麼悲傷將有了被分擔的機會。
這讓我也好想把要對父親說的話,製作成瓶中信,丟向海裡。

本文作者為電台主持人暨作家

推薦序2

一番生命的省思與洗禮∕陳雅琳

  瓶中信,感覺是浪漫的,但這回,一只藍色玻璃罩裡,卻燃燒著一個母親對喪子長達二十一年的依戀;學著放手,把這種傷痛過繼給浩瀚海洋去承載,沒想到,卻又奔放出另一位母親共撫傷痛般的尋人奇蹟,這個故事,太引人入勝了……

  這本書,很快就讀完,因為整個過程,你會很想知道結局是什麼,是那種既緊張、又焦慮、又期待、又怕面臨另一個活生生悲傷故事衝擊的複雜心情;閱讀過程中,一直有種衝動,就是想翻到最後,看英國作者凱倫到底找到法國瓶中信主人了沒?到底那位傷心的母親有著什麼樣的故事?但我沒這樣做,因為我完全不想錯過凱倫她任何一段尋找瓶中信主人的努力與故事,她,同樣是位送孩子上學、等老公下班的主婦,鍥而不捨的毅力,令我這位資深新聞人不得不佩服,我們追新聞恐怕都沒有辦法這麼認真與堅持。

  凱倫花了長達七年的時間,不惜從英國屢屢渡海到法國,尋找瓶中信的主人,她不但得克服異國語言與文化的障礙,更得自掏腰包去找各式各樣的人與單位,包括潮汐洋流專家、毛囊檢測專家、筆跡學者、臨床心理學家、DNA專家、靜電放電測試專家、救生艇隊、法國祕密警察頭子、法國國家人口統計研究院、法國國家醫療衛生研究院、法國外交部、巴黎市政廳、驗屍官、跨國殯葬業者等等,甚至,凱倫可以靜靜地待在圖書館查閱各報訃聞,企圖尋找一位十三歲過世的男孩莫理斯,苦無進展後,她又設法找法國私家偵探,更嘗試從法國官方找死亡證明,可惜自己拿不到檢察官許可;百般無奈之下,她又找上了自己都鐵齒不信賴的占星、塔羅牌與靈媒,甚至,瓶子裡頭任何元素她都去調查可能的出處,不管是兩綹纏繞在一起的頭髮、綑綁信件的絲帶與信件墨水,任何一個蛛絲馬跡她都不放過,而且,她還花錢登報紙廣告,當然,被她窮追不捨的瓶子製造商愛維養最後對她下了禁制令「到此為止」,連「徹底結束了」的字眼都飆出來了,恐怕,在一些人眼中,凱倫也許是個瘋婆子,但她為什麼就能這麼執著呢?

  這也是本書吸引人之處,這是兩個女性生命具體的衝撞。也許,在東方的價值觀裡,路上東西最好不要撿,免得遇到像是孤苦女鬼想出嫁的纏身事件,麻煩;而且,素昧平生的,對方也許只想靜靜地把喪子之痛埋葬在大海裡,妳又何苦再把傷疤揭露出來呢?沒錯,凱倫其實也曾經質疑過,但心中的一股熱血就是放不下,它成了一種使命,然後,緊緊相隨、拋之不去……當凱倫好不容易找到法國名人貴族才能接觸到的那位天眼通的靈媒,而她卻完全不想多問自已的私事時,我真的覺得,凱倫已經超凡於自身之外,徹底成為那位瓶中信主人的摯友,或幾乎是那位瓶中信主人的靈魂了。

  所以,我期待這兩個生命的相遇,還好,透過文字的出版,引發媒體的興趣,當故事躍上了大眾電視媒體,很快地,瓶中信主人找到了,但這位母親有辦法承受自己寫給大海的私密信件被公諸於世嗎?讀者一定想自己看,總之,故事高潮迭起,足以拍成電影了,而且是有別於傳統愛情窠臼的。兩個女性生命的衝撞,也許,一切都是基於好奇、同情與感同身受所帶來的意外旅程,但是透過尋找的軌跡,凱倫自己也經歷一番生命的省思與洗禮,這是人類文本所帶來進一步生命實踐的滿足,至於瓶中信的主人,想要釋放痛苦,卻也又歷經另一番大自然的人間輪迴,都具有深刻意義。

  也許,我們阻止不了悲劇的發生,卻能讓它逆轉,最後有一個HAPPY ENDING,這兩個生命,都在用心過日子。

寫於2011盛夏
(本文作者為三立新聞總編輯,製作人,主播)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209074
  • 叢書系列:@awake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
那個瓶子被沖上岸,陷在滿潮標示的泥地裡。瓶子藍汪汪,亮晶晶的,形似一滴淚珠,並沒有沾到四周的垃圾或海草。

**
她停下手邊的工作,出來遛狗。突然之間,她受不了眼前所積壓的工作,轉身離開辦公桌,把狗叫過來,走出去開車。

沃登灣(Warden Bay)並不是距離最近的海灘。到沃登灣要開上二十分鐘的車,只是這裡的陰鬱荒涼正好符合她此刻的心情。在閉門工作之後,她穿越大陸,來到謝佩島(Isle of Sheppey),欣賞平坦而開闊的風景。冬天退潮的時候,沃登灣這片灰色的軟泥一直綿延到遠方。這地方沒甚麼特色,景色十足的單調,吸引不了遊客,遊客都跑到比奇角(Beachy Head)去。比奇角的海岸令人印象深刻,停車場很大,道路又很方便,還有陡峭直下的懸崖。沒有人會在冬天跑來沃登灣,不過,在灰暗小丘後面那片長年颳著風的土地上,住著一群野孩子,有時候他們會把超市的手推車推到下面的岸邊。

她在海灘上待了二十分鐘左右。身上裹著一件老舊的皮夾克,拉鍊拉到下巴,頭上戴的那頂絨球帽拉得低低的,壓在前額上,對抗寒氣和溼氣。狗兒在距離她幾百米外歡跳著,同時留意著平常行進的方向。在冬日灰色的光線下,牠們那身皮毛呈一種單調的褐黑色,和海灘上的礫石融為一體;難得有時候,牠們會站著不動,靜下來嗅嗅有甚麼特別有趣的東西,這時候牠們那身毛皮幾乎變成一種完美的保護色。只有在牠們動起來的時候,才能看清楚牠們。

突然間,那個藍色瓶子一閃,她弓著身,抵禦迎面吹來的風,沿著海灘走著走著,遠遠地就看到了。那種光亮屬於一個不同的地方,一個陽光燦燦、海水藍藍的地方。那個瓶子躺在潮標的地方,就在灰色的淤泥和灰色的礫石相交之處。

受到那誘人的顏色和脆弱卻又平滑的瓶身所吸引,她靠過去,彎腰撿起那個瓶子。她覺得她不能把它留在那裡,不去撿起來,那就好像把自己的孩子遺棄在海灘上一樣。說不定那個瓶子可以拿來當花瓶,單插一朵花,雖然距離春天還有點久。有個聲音告訴她,她的廚房裡已經有滿滿一架子撿來的瓶子,一只只布滿了灰塵,可是這個就是不一樣。它的形狀很別致,是藍色淚滴型的愛維養礦泉水瓶,就算是在光線明亮的超市裡面,到處都是花哨的顏色,它也會很顯眼。在單一色調的海灘上,它的效果更是驚人。她俯身下去拾取,瓶子躺在她戴著手套的手掌上,滑溜溜的,閃著微光,這時候她看到瓶子裡面有一捲薄薄的紙條。

她的內心一陣激動。瓶中信。過去這一年很沉悶,在這麼一個陰鬱的月份,枯燥的一天裡,這無異是份令人心情一振的殘簡。她嘗試扭開瓶蓋,可是戴著手套的手在玻璃瓶身上滑來滑去的,且一場小小的毛毛雨在瓶子表面上結滿霧氣。與其冒著破壞瓶中訊息的危險,她寧可按耐住興奮,吹口哨把狗叫回來,轉身回家。兩隻狗沒料到會突如其來地改變行進的方向,跑起來追上她。

回到家裡,她替兩隻狗擦乾腳掌,替自己泡了杯茶,心思一直在那只裡頭裝著一捲紙條的瓶子上。會是一封情書嗎?求救信?還是孩子們鬧著玩的?她知道那東西很特別,因為它沒讓浪潮給打碎,沒被泥沙給埋了,也沒讓附近的小孩先發現,否則就會被打破了。這簡直就像是送來給她的訊息。
她端起馬克杯,拿著那個瓶子,來到客廳,在沙發上坐定。兩隻狗在角落裡舔著腳掌之間夾帶的細沙和鹽粒。屋裡瀰漫著泛潮的狗味兒。那個瓶子彷彿煥發著承諾,她不太想破壞這股因預期所帶來的快感。最後,她終於放下馬克杯,拿起瓶子,試著擰開瓶蓋。這個瓶子的形狀尖尖的,很奇怪,不太好握。她吃力地擰了一會兒,然後瓶蓋突然開了。

原來密封處用一條白色的膠帶黏得緊緊的,那封信並沒有受潮。她把瓶身倒過來放在茶几上,那捲紙就滑出來了,紙上繫著淺藍色的絲帶,跟著掉下來的還有一撒帶有香味的刨花。她輕輕地解開那條細細的絲帶,把紙攤開。一綹鬈髮從紙張裡面掉了出來。她的指尖有兩張紙,紙上用藍色的墨水密密麻麻寫滿了字,紙一直要捲回去。上面的字體是圈來圈去的外國文字,她在學生時代學的法文,連最前面幾個字幾乎都看不懂。

她感到一陣失望。看來得等上一等,才能弄清楚這裡面的訊息,只是,這樣的瓶子似乎理應把祕密守久一點才對。她把信紙湊近一聞,將保護紙軸的檀香木刨花那股香氣吸入,一邊考慮著應該找誰來翻譯這封信。這個瓶子是經過一番仔細選擇的,那條絲帶,那綹頭髮,還有那些帶著香氣的刨花,都是精心組合在一起的,溫柔細心的備好,裡面的內容想必不會叫人失望。

會員評鑑

4.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11/09/08
一封愛與傷痛相依存的瓶中信,承載一位母親在放手與不捨間不斷被撕扯的心,勇敢揮別為苦難吞噬的往昔。
瓶中信是一種古老的通訊方式,根據記載,最早的瓶中信發生在公元前310年,古希臘哲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將放有訊息的瓶子扔擲到海中,用以研究地中海是否由大西洋的海水流入而形成的。瓶中信沒有特定的訊息接收對象,沒有地域的限制(當然僅限於海上與沿海地區),亦可能隨著洋流而流傳到永遠。早期,人們時常將瓶中信聯想為船難發生後流落荒島的求救訊息,但漸漸的,人們認為發送瓶中信的不確定性充滿樂趣,荷蘭海灘尋寶人溫‧克魯伊斯維克 (Wim Kruiswijk) ,曾經花費二十年的時間分析435個沖上海岸的瓶子,其中75%都是提出交筆友的要求,瓶中信的形象,逐漸由原本實際的求救訊息,轉為向未知投遞訊息的浪漫通訊方式。
《來自遠方的瓶中信》,是一封載著母親對兒子的無盡思念,帶點療癒性質的最真誠告白。
想像一下,你今天漫步在充滿異國情調的沙灘上,蔚藍的天,棉花糖般的白雲,清涼的海水不時淹過你赤裸的腳。突然,在浪與沙的交界,你發現了一個透明的玻璃瓶,在密封嚴實的瓶身裡,有一捲白紙。這時的你會怎麼作?你會期待這瓶中信傳達怎樣的訊息?你會想要去追尋發送訊息的人嗎?
二○○二年的寒冬,一名英國婦女在英國肯特海岸撿到一封瓶中信,信中還用緞帶束著一綹頭髮,透過Karen Liebreich的翻譯與追尋,挖掘出一段令人動容的深刻母愛。
這是一段追尋瓶中主人的真實過程。如果電影打著真實故事改編的名號,肯定有不少人會衝著這噱頭進電影院一瞧究竟,但若是真真實實發生的記錄片,那肯定鮮少有人會耐著性子看完。在我的想法裡,原本我以為這場尋人事件只是一場徒勞無功\又枯\燥乏味的記載,找過一個個的公私立機構,翻過一連串的數字統計,吃了一次又一次的閉門羹。只是沒想到《來自遠方的瓶中信》竟如此出乎我意料之外,凱倫對事件的追根究柢,就像推理小說中的偵探一樣,把事件分析歸納,然後細心的抽絲剝繭,不放棄任何一個小細節,雖然仍舊免不了我預期的繁雜數據統計,但卻無礙故事的流暢性,讓人隨著凱倫的行動心情起伏,當事情有眉目時,我們同凱倫一起欣喜;當線索斷了追尋不下去時,心也跟著揪了起來。凱倫靠著信裡少得可憐的線索,一路追尋了法國人口研究單位、救生艇隊、生產瓶子的愛維養公司,翻過幾份全國及地方性的報紙訃聞,請教過私家偵探、秘密警察、大學老教授、臨床心理學家、筆跡學家、髮相學家,甚至連原本不抱希望的塔羅牌占卜師、天眼通,也都持著姑妄試之的態度試一試,其中有些對她一點幫助也沒有,有些根本就一派胡言,當然,更有一些熱心的支持者給予凱倫絕大的幫助。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法國人口研究單位的公務員,她是凱倫第一個尋求協助的人,也是第一個伸出援手的人,雖然她提供的溺水清單並未派上用場,而且事後證明「溺水」的思考方向根本就是錯誤的,但讓我感動的是,身為公事公辦的公務人員,枯\燥又一成不變的工作並未讓她失去熱忱,她不但在極短的時間內回覆了凱倫,其中她更花了點時間,自己上網搜尋過一遍,也是這樣的態度鼓舞了凱倫,雖然明知這是件毫無希望的是,但仍舊被故事感動,仍舊保有一顆尋求答案的心。或許\,書裡想傳達的,就是這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傻勁,只要努力過,正如書中所提到的一樣:「不論你找到的答案是哪一個,那就是你需要的。」
當然啦,在這一連串的追尋過程中,大家最關心的還是究竟有沒有找到這名法國母親。本來我還在猶豫要不要爆雷,但後來仔細一瞧才熊熊發現,原來書籍簡介早就爆了最大的雷了!二○○九年《來自遠方的瓶中信》推出法國版本後,凱倫終於找到了瓶中信的作者,於是凱倫在二○一○年將全書重新整理,附上最後結果與後記,讓整件事件畫下一個最完美的句點。


展開
user-img
4
|
2011/08/31
一只裝在礦泉水瓶的信件,遠從法國飄流到英國。信中母親對逝去孩兒的思念,引起了受託朋友翻譯此信的另一個同樣身為母親的好奇。信中表達出濃烈的情感,讓居住在英國的母親產生了對信中母親與小孩身份好奇而開始了一段尋人計劃。居住在英國的母親僅靠著好友在海邊撿拾的那只瓶中信企圖拼湊一絲找尋到法國母親蹤跡的可能。

閱\讀《來自遠方的瓶中信》一書,當一般人追查不到線索已經選擇放棄時,但偏偏會讓人對居住在英國母親對那只瓶中信產生的執著感到驚訝,不經會想是怎樣的信念與動力支持著那位英國母親這麼想要找出那只瓶中信的主人,甚至會遠赴法國到達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不放棄找尋到真相的機會。

一只瓶中信的尋人計劃,透過報章及新聞與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參與後,信中法國母親對早逝孩兒的思念,因遍尋不著當事人求證下已被渲染成多種版本,如果身為當事人對於自己當初寫下的那只瓶中信用意被如此扭曲,無疑又是另一種傷害與侵犯。多年後,法國母親有機會也願意說出當初寫下那只瓶中信的用意,當初的她或許\也不曾想過自己的那只瓶中信竟會引發這麼大的事件,她做的只是表達一個願意走出喪子之痛的母親的決心。但藉由那名不放棄找尋那只瓶中信主人的英國母親而將她的瓶中信傳達給更多擁有相似心情的父母,她也希望能藉由她的故事來撫慰他們悲痛的心靈,希望他們也能懂得選擇放下,讓自己活的更快樂自在。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